2012年6月17日 星期日

富里新移民示範越南粽 社區媽媽大開眼界

富里天主堂辦理端午節多元文化活動
邀請新移民姊妹與社區媽媽一同包粽子、玩遊戲


富里天主堂昨日邀請社區媽媽葉金蘭、越南籍新移民姊妹阮氏金釧、黎姿瑩、大陸姊妹黃小輝等人,現場示範越南粽、台灣粽與大陸粽的不同包法,並詳細說明各種食材、餡料的調製與搭配,不僅讓參與活動的社區媽媽們大飽口福,更讓多元文化的觀念在花蓮的偏鄉地區播種、深植人心,成效十分良好。
越南籍新移民黎姿瑩擔任越南粽教學的講師
多年來持續參與富里天主堂新移民成長團體的黎姿瑩,雖然是第一次擔任講師,卻表現得落落大方,她表示:「為了籌辦這次活動,富里的新移民姊妹們全部都動員了起來。」越南的粽子是長條型的,使用芭蕉葉代替粽葉,因此幾天前就冒著大雨採芭蕉;為了確保食材的新鮮度,當天清晨三點起床調製糯米、綠豆仁、黑豆、醃製過的豬肉餡及椰奶等餡料,再下鍋翻煮五、六個小時。由於越南粽作工比較繁複,包一粒粽子約要十分鐘,大家必須團結、齊心協力才能及時完成。
大陸籍新移民黃小輝擔任客家粽教學的講師
同為越南籍的黎氏敏說明道:「在越南的風俗,粽子是逢年過節或紀念祖先的時候才會包,平時很少包,因為太費工了。端午節的時候會吃湯圓,跟台灣的民俗恰好相反。」
當天除了有越南粽,還有大陸廣東粽跟台灣粽的教學示範。負責擔任大陸廣東粽教學講師的黃小輝是大陸廣東客家人,以花生、蘿蔔乾、肉片、香蔥為內餡,糯米的部分則以黑糯米、白糯米、圓糯米等加以混合,充滿濃濃的客家風情;台灣粽的教學則由社區家政班的媽媽葉金蘭負責,採用綠色的竹葉,內餡是蝦仁、素肉、長糯米、圓糯米、香菇、紅蔥頭和肉片,口感清新爽口,令人食指大動。
社區媽媽林金蘭示範台灣粽的包法
接下來由黃秋香老師和越南籍的阮氏金釧姊妹帶領「多元語文學習活動」,以今天的食材當做教材,讓姊妹學習粽子、綠豆、紅豆的閩南語和客家話,也讓社區的媽媽們學習椰奶、芭蕉葉、糯米的越南話怎麼說,再透過踩氣球趣味競賽的方式考驗學習的成果,學習過程中趣味十足、笑料不斷。
富里天主堂自100年起與聯合勸募協會合作辦理「點亮生命.後山新希望:多元文化家庭支持性社區網絡計畫」,積極協助新移民與社區融合,並提高社區居民的文化同理與文化尊重的能力,以促進新移民發揮優勢、拓展人際交流圈。
印尼媽媽學習包台灣粽
于君玉修女特別感謝今天參與活動的社區媽媽和新移民姊妹。她表示:活動的目的不在於吃喝玩樂的聯誼,而是藉此促成社區融合,透過活動讓社區媽媽看見新移民姊妹的正向力量和功能,也讓姊妹們看見社區媽媽的友善接納,從中發揮多元文化特色,共同發光發熱,讓雙方在多元文化背景中共同成長、信賴互助。
社區媽媽學習包越南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