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縣布農文化教育關懷協會舉辦布農傳統編織成果展
古風社區發展協會、富里天主堂、太平社區發展協會及華山社會福利基共襄盛舉
今天(12/9)雖下著小雨,但卓溪數位多功能活動中心,卻陸陸續續來了將近200名鄉民,大家都打扮的漂漂亮亮穿著傳統的服飾,非常艷麗。因為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的古風社區發展協會邀請富里天主堂、太平社區發展協會及華山社會福利基金會共同參與由花蓮縣布農文化教育關懷協會主辦的布農族傳統編織成果展。遠從富里天主堂的多元伙伴,帶著許多冬季外套、鞋子、袋子、雨衣、長褲,尤其是白鶴靈芝茶及洛神、檸檬大受歡迎,太平社區發展協會推出一系列梅子產品:梅精、梅子、梅醋,生意很好,許多族人長輩都來光顧,華山基金會手工藝飾品,幾乎被搶購一空。
雖然只有三個攤位,但人潮不斷,大家都很有成就感,九點有卓溪一粒麥子基金會的數十位志工表演,勁歌熱舞,活力十射,接著古風懷站的伙伴們展演布農古調,大家聽的如醉如痴,大會還特別安排闖關活動。到場的佳賓都闖的不亦樂乎,統統有獎。東亞電視台,原民台及聯合報等媒體都爭著報導,非常精彩,節目過程中大會也安排分享布農傳統文化,服飾及編織上的特徵,非常有趣。
由於長久居住於高山上,傳統的布農族服飾大都來自大自然,除了皮衣、皮革製品取自長鬃山羊、水鹿、山羌等獵獲物外,還有採自苧麻天然植物之材料,經過剝皮、抽絲、染曬再紡織成布,其傳統衣飾以直條人字紋為主,通常以白色為底並喜歡用紅、黃紫或紅、黃、白來搭配。
布農族在服飾和編織上,都是自給自足,因為長期在物質缺乏的環境下,所以只求實用而不求華麗。最近幾十年由於接觸漢人(平地人)文化後,才開始男性穿長衫及女性穿長褲。早期衣服主要的原料是獸皮和麻布。
布農族的服飾,不難觀察出,服飾的色澤先以沉穩的深暗,摻以熱情的紅藍,而逐漸走向明艷開朗的黃紅彩紋。
布農族的編織藝術,隨著時代的遞移,也有些許的改變。譬如籐條的取得不易,因此小型器物,如裝物籃、裝物盒,已改為竹編。而市面上販售的尼龍纖維方便又便宜,堅固性也不亞於籐條,因此就漸漸取代籐條了。惟尼龍纖維材料編織而成的器物如背簍,其骨架仍以籐條為之。
服飾的編織:織布是布農族婦女的傳統,早期凡是布農族少女,從小就必須學習織布;假使不會織布,想要跟人論及婚嫁就會有困難。因此,女孩從小就要跟隨母輩學習織布技巧,然後以優美的手藝技能,來提昇其社會地位。惟台灣織布機械化後,目前的布農族年輕少女,對其傳統織布技藝已經興致索然了。
由於成果展的演出,大家對布農傳統的編織及服飾有了深刻的認識,大家在愉快的氣氛下共同享用布農風味餐並攜帶著豐盛的禮物及甜美的記憶歡歡喜喜的踏上回家的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寶貴的意見與鼓勵是我們成長的動力。富里天主堂感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