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3日 星期四

100年專案經(管)理人初階訓練 - 學員學習心得報告

個人學習心得報告


單位名稱:財團法人天主教會花蓮教區富里天主堂
學員:徐向良
職稱:社工員

非典型的時代,需要非典型的服務方案


黃鵬學老師及鄭讚源老師在課堂中都一再強調,當今並非一個遵循著舊思維、既定模式就可以成功的時代,過去由上而下的管理模式,想要「把事情變得可控制」(anything by control),如今運用起來反而事倍而功半,成效大打折扣。反過來說,學會聆聽、發問與溝通,學習理解人性與個性,透過不斷的自我反省謀求更好的服務方案,這種「主動卓越」的精神,會使多元的方案更順利的進行。

如何縮短人事進用的陣痛期


上工人員的進用與訓練一直是各單位的難言之隱,人員素質良莠不齊固然是主因之一,但不可諱言的,未制度化的管理模式也是造成人事流動的幫兇,對此,鄭勝分老師建議我們建立「工作說明書」及「工作規範」,透過明確的文書規範機構及上工人員雙方的權利與義務,除了保障上工人員的權益,也能減少上工人員以「我沒有聽到」、「當初沒有告訴我」為由來推諉工作,提升組織的工作效率。
另一方面,鄭老師也提醒我們上工人員之所以工作態度不積極的另一項重要心理因素:「對未來沒有盼望」,老師舉了彭婉如基金會的「家事管理系統」為例,說明若是上工人員對於未來的就業機會如果是看得到的、感受得到希望的,自然會改變他們的工作態度。
我花了一些時間思考,對我們機構的多元方案而言如何提高上工人員對於未來的盼望?由於我們機構做的是第一線弱勢家庭的直接服務工作,本質就是社會工作中的個案工作,若是我們的上工人員(尤其是原住民)願意朝專業社工的領域邁進,在目前社工人力短缺的花東地區,進入社福機構工作的門檻其實並不高;消極一點來說,若是他們能將這些助人的方法運用在周遭有需要的親友身上,協助他們及自己脫貧自立,那麼我們今日的多元方案,不也是為社區培育了一些助人自助的種籽嗎?

如何將好東西,和好朋友分享?


第三天的課程:行銷管理、品牌管理、媒體經營管理,則是分別由三個面向來看待「如何將產品/服務推廣出去,讓更多人認識」這個問題。執行社會型多元就業方案的機構,是否就不需要行銷管理、品牌管理、媒體經營管理了呢?其實不然 web66非營利性質的社福機構一樣需要自我行銷,活絡募款管道;需要建立品牌口碑,提升組織形象;也需要經營與媒體之間的關係,增強服務的能見度。
我們機構大都透過半年一次的刊物進行宣傳,除了在刊物上進行捐款捐物的徵信,也向恩人們報告這半年來我們進行了哪些服務工作。然而,在網路行銷(如部落格、facebook)方面著力不多,官方網站也沒有定期更新,因此對於新客源(新的捐款者)的開發便顯得不夠積極,需要再加把勁!

文化是一門好生意


參觀蘆洲李宅
第四天的課程分別參觀了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的「藝文產業創新育成中心」以及蘆洲李宅。在藝文產業創新育成中心導覽員的介紹下,我們參觀了許多藝文廠商的工作室,許多學員們很快就針對自己組織的需求,向藝術家及工藝師傅們請益,例如製作小紀念品的詢價、創作工藝品需量產時的注意事項等,並與藝術家及工藝師傅交換名片,以便後續聯絡。
下午參觀的地點是蘆洲李宅,蘆洲李宅除了有歷史、人文的文化價值,近年來更透過「收涎」、「抓周」等生命禮俗的活動,開創古蹟參觀之外的體驗經濟,不但活化的古蹟的功能,更充實了蘆洲李宅永續經營的能量。
各多元計畫的單位所擁有的資源不一,有的是古蹟、有的是自然景觀、有的是地方節慶、有的是物產,以中心所在的花蓮富里而言,除了擁有好山好水好人情,也有糧食作物(稻米)及經濟作物(金針與番茄),產量雖然高,但缺乏產銷管道,透過大盤中盤的層層剝削後,收益自然便減少了。因此,我們希望協助農家們建構行銷的管道,為農村增加實質收益,提升生活品質。
蘆洲李宅前合影